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8的文章

使用listpod.tv製作youtube podcast

圖片
如果你使用Google關鍵字搜尋,如何將YouTube的video轉成podcast,相信你一定有看過 這個Kuso的video 基本上這個video是騙人的. 不過接下來的介紹可是真的, 日本有一個網站就宣稱與YouTube網站同步, 並可以在線上搜尋YouTube影片, 你也可以製作自己的播放列表, 而這個播放列表是可以被iTune訂閱的podcast,並同步到你的iPod或是iPhone,所以有iPod或是iPhone的使用者即使不用上網也 可以在任何地方享受看YouTube video的樂趣. 這篇文章我將帶領大家如何使用ListPod. 步驟一: 先申請OpenID Listpod 因為是日本網站, 而這個網站的登入方式是使用Japan Yahoo or Livedoor的帳號, 如果沒有申請帳號,你只能使用別人做好的播放列表. 我原本以為Taiwan Yahoo的帳號與Japan Yahoo的帳號是同步的, 可是用Taiwan Yahoo的帳號還是無法登入, 所以只好到Japan Yahoo去申請一個帳號,申請步驟如下 連到listpod.tv網站站後先選Yahoo! Japan再按Sign in with OpenID, 會連到Japan Yahoo的Login頁面 選取Yahoo! JAPAN IDを取得 開始申請Japan Yahoo的帳號 填選申請表單, 按照以下圖示填寫就可以了 填好後送出表單, 成功的話會是以下畫面 Japan Yahoo會送你一封確認信函, 在確認信函中找到以下連結, 點進去就完成Japan Yahoo的帳號註冊 步驟二:使用OpenID登入ListPod 回到listpod.tv網站, 再使用步驟一中點選Japan! Yahoo的登入方式, 這時候你就可使用剛剛申請的Japan Yahoo帳號登入, 第一次登入,Japan Yahoo會提示你取得OpenID,如下圖示 取得OpenID後, 你會看到listpod.tv,這時候選 続ける 就可以直接login到listpod.tv,如下圖 第一次透過OpenID login到listpod.tv, listpod會要你輸入一個顯示名稱 這時候即完成listpod.tv的帳號申請與登入

Cocoa for Windows

圖片
長久以來我一直認為Apple內部是有Xcode for Windows的特殊版本,透過這個Xcode for Windows, Apple可以很輕易的將 QuickTime player, iTune , Safari ,重新編譯到Windows平台,所以這些Windows版的Apple軟體的操作相似度與Mac OS X版的軟體可以說是非常相像. Apple應該不太可能請一堆Windows programmer再使用MFC重頭寫過. 很可惜等了這麼多年, Steve Job一直沒有給我太大的驚喜, 就像當年他Announce Mac OS X也可以在Intel的平台執行一樣, 當年要是我沒聽錯, Steve Job是這麼說的-->Mac OS X從10.0開始開發, source code就已經支援並可以編譯到x86平台, 當時台下是掌聲雷動 ,當時我想, Mac OS X都可以porting到Intel平台, 在Mac OS X中使用 Cocoa 開發的軟體要porting到Windows應該不是太大問題, 當然這個不太大的問題讓我等了好幾年, 最後決定將軟體開發全部專心放在Java上. 一直到最近Apple release iPhone SDK, 讓我想起 Object-C , 這個塵封在腦海已久的程式語言. 今天還是在好奇心驅使下, 用google搜尋一下,看看是否在今年的WWDC前有什麼小道消息,Google的搜尋結果是先看到這一篇 Cocoa for windows Will not happen , 不過在第三個搜尋結果讓我看到了一絲希望 The Cocotron: Open-source Cocoa for Windows , 看起來除了我之外, 還是有許多Mac developer也希望自己所寫的軟體也可以擴展到Winodws市場, Cocotron 正是補足了這個缺口, 大概看了一下Cocotron, 很酷的是Cocotrol是提供Win32 gnu cross compiler給 Xcode (這邊有一個 Howto 教導如何將Xcode設定可以編譯Win32的target),所以Develpor還是使用Xcode環境來開發與編譯Windows平台的程式. 這樣大幅減少使用不同IDE的恐懼性, 這個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功能, 這樣過

iPhone VS HTC鑽石機

今天在經濟日報看到這則新聞 新iPhone打多通路 大戰鑽石機 , 如果以通路觀點來看, iPhone 似乎略遜HTC好幾籌, 不過以平台策略的觀點, 我個人是比較看好iPhone的爆發力, 原因在於我看不到HTC有任何類似Apple的 iTune 平台功能與策略. 如果以iTune有無下評論,這對HTC有失公平, 我想先來談一下我最近使用 podcast 的經驗再回頭看我的想法對不對. 我有一臺 iPod ,但是僅只於將iPod當作是一臺MP3來使用, 但是我卻很少使用audio/video podcast的功能,原因出在我看到大部份的podcast內容都是英文發音的, 中文的podcast內容並沒有像國外的podcast那麼多樣與豐富, 所以對於podcast自然有點興趣缺缺, 一直到最近開始Study iPhone的SDK, 才感受到podcast的好處, iPhone的開發者文件附了許多Apple內部developer所錄製的podcast link, 裡面有apple developer親自解說如何開發iPhone程式的語音簡報, 使用iTune可以將這些podcast下載到iPod再慢慢看, 我就利用出差搭高鐵等車與搭車的時間將這些iPhone podcast看過一遍(有Video的podcast) , 這時我發現iPod不只是MP3 player,iPod+podcast原來也有教育訓練的功能, 我開始思考podcast的可用性, 第一個想法是要將公司的教育訓練簡報也可以錄製成video podcast,這樣會生動一些, ,第二個想到是利用podcast增強自己的日文聽力,如果有日文的Video教學podcast, 這些Video教學是可以在iPod上播放, 那iPod也是一臺不錯的語言學習機. 第一個想法是podcast內容的製作,這跟使用工具有關, 第二個是關於podcast內容的取得,大家會比較關心的是如何找到日文的video podcast. 我剛開始是想到購買日文教學DVD自己再將DVD轉到iPod, 但是還是沒能使用上podcast的好處, 到iTune store的podcast channel找也可以找也可以找到一些,但是還是不多, 後來找到了 YouTube ,突然靈光一閃, YouTube有許多video content,但是這

Google雲端運算+Google App Engine=Saas個體戶時代來臨

Google 在4/8 announce了 Google App Engine , 這是老新聞了,不過我昨天在study一些google相關api才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可是這跟Google的 雲端運算 有什麼關係?在我前一篇的 Google雲端運算演講聽完心得 有提及,Google每年投資了10億美金在網路的頻寬,伺服器架設, 乃至電力支出, 但在李博士的演講還是較著重Google自家所提供的App服務應用, 對於Google App Engine並沒有太多著墨, Google的App Engine很顯然是Google將雲端運算當做是一個 平台 策略的開始, 而Google的雲端運算的角色就像是個人電腦中的作業系統, 除了Google自家的Web applications可以跑, third party軟體開發公司也可以在Google的雲端運算架構下佈署自家開發的軟體. Google App Engine這個策略哲學跟我的 上一篇文章 中也有提及一個成功的平台的關鍵在於開放 SDK / API 或是 Application framework 讓third party軟體商一起參與的想法是相同的. 如果架過社群網站, 或是 Web 2.0 網站的developer或是公司,甚至是目前頗熱門的 SaaS 供應商,應該都有網路頻寬不足或是Server效能不彰的切身之痛, Google App Engine的出現等於是給經費有限但是創意無限的Web developer和Web軟體供應商一劑強心針, 未來Web developer只要專新寫好程式, 其餘的硬體, 頻寬問題通通交給Google的雲端伺服器. 我想這是一個新的市場, 未來我想會出現許多以Google App Engine為技術核心的軟體公司, 這些軟體公司不僅提供SaaS軟體服務, 他們也可以販賣這些軟體給企業, 由企業自行佈署到Google的App Engine並自行管理. 未來Web 2.0的網站也會比現在多更多. 頻寬與硬體因App engine的出現不再是Web 2.0創新者的門檻. 不過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Google App Engine目前只支援Python開發的web application, 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支援 LAMP , or JavaEE or ROR ? 不過這讓那

參加EeePC OpenSource Developer Days的心得與建議

5月8,9日去參加了 EeePC OpenSource Developer Day , EeePC算是台灣硬體廠商嘗試走出代工模式下的一個創舉, 如果熟悉個人電腦發展史, 可以知道台灣在整個供應鍊上一直扮演著代工的角色, 電腦上的軟體平台技術始終是外國廠商的天下, 拜Open Source Linux與網路軟體,Web 2.0的發達所賜, EeePC的出現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過去也有所謂的linux低價電腦, 但最後確一一消失在市場上, EeePC的後勢我依然看好, 最主要是ASUS踏出了這一步, 開始耕耘third party軟體開發公司, 讓third party軟體公司也能在EeePC上開發linux軟體, 最後形成一個獨立的EeePC平台與經濟體. 例如在目前市場上,從PC平台的Windows,Mac OS X到最近很熱門的手機平台上的Android, iPhone,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色, 就是提供一個平台(platform), 讓third party軟體開發商, 或是獨立軟體開發者可以在上面開發個各種應用, 所以一個平台是否能成功, 不再這個平台所應用的技術有多優異, 而是這個平台是否有提供API, SDK, 讓third party軟體公司可以開發出各式各樣的軟體, 雖然目前軟體逐漸從client端走向web端, 但是從Android,與iPhone的SDK持續釋出,可以看出client端的軟體開發並沒有消失, client端軟體結合Web Service是我看到目前許多軟體開發的特色之一. 既然平台開發者對於平台的擴展是如此重要, 這也是我想來檢視一下, EeePC是否能具有足夠的條件將這個平台市場持續擴大, 在我參加過這兩天的Developer days後, 我覺得有些失望, 我只能說, 也許是剛開始經營develper市場, 所以經驗還不足, 我整理一下也許未來EeePC for developer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 1. Developer days未來可以像MicroSoft的 TechEd or Sun的 Java One or Apple的 WWDC , 參加的developer進到會場可以只參加有興趣的session, 而不是像上課一樣,從第一節到最後一節, 最後還是對EeePC開發霧煞煞 (台語). 2. 這兩天展示許多

聽完Google雲端運算後心得

5/6專程到台北聽 李開復博士的演講 , 最近雲端運算似乎很熱門,昨天的演講現場也可以反應出目前雲端運算的火熱,這次的演講在我看來還是偏向雲端運算的運用與雲端運算對你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 對於雲端運算的技術細節僅有2到3的Slide帶過, 不過已能滿足我對雲端運算的初步認識, 我大約摘要一下昨天有聽到比較有意思的部份 1. 雲端運算其實早已存在你我的生活, Search,Web mail, 線上連絡簿, etc 2. 李博士使用人類存放金錢的歷史演進, 從藏在自己家裡枕頭下->存放在錢莊->存放在銀行, 強調未來的資訊的存放演進也漸漸從個人電腦走向專家建置的網路儲存空間 3. 資訊存放在專家建置的網路儲存空間減少資訊同步的困擾與個人電腦損壞工作環境的再建立, 例如: 手機的聯絡人, Outlook的連絡人 , 你多久透過手機同步軟體同步這些資訊, 如果Notebook壞掉, 是否可以很快在另一台電腦重新開始工作. 4. 未來個人電腦依賴套裝軟體會大幅降低, 軟體會逐漸以Web Service的型態出現, 溝通, 分享,協同作業是Web Service型態的軟體所帶來的好處 5. 一斤的數據遠比一兩的演算法值錢 , 李博士使用Google線上翻譯品質來說明這個Google內部的金科玉律. 以目前最進步機器翻譯的演算法, 沒有大量的資訊輔助分析,翻譯出來的文件可讀性還是不高, 李博士宣稱, Google中英翻譯已經有高中生程度. 6. Google的GFS檔案系統的高可靠性, 原理有點類似Raid5. 7. Google使用廉價的DIY伺服器組起龐大的伺服器群, 也就是所謂的"雲". Google每年的伺服器, 網路頻寬等預算為10億美金(不知我有沒有聽錯). 目前最大的瓶頸不在頻寬, 反而是機房的電力支出. 聽完演講, 對Google的技術是讚嘆,外加一些恐懼, 如果說微軟是個人電腦端的軟體霸主, Google的企圖心可想而知,Google要成為的是網路軟體的霸主, 雖然Google的企業精神是不做惡, 但是巨人的掘起,無形中也代表許多弱者隨之煙飛煙滅, Google Apps就是我看到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前幾年在市場上看到許多針對中小企業推出的All-in-one,而且可以擋垃圾郵件的E-Mail伺服器, 我不曉得目前是否還有

ZK SpreadSheet所使用的Java Library

圖片
ZK有一個Demo, Use JavaBean in Excel with ZK Spreadsheet , 這個Demo其實很類似 JasperReport 的應用, 只不過Report template使用你我熟悉的Excel, 確實很實用,這個範例的DataSource使用一個JavaBean來取得, 所以可以發揮我們的想像力, 這個JavaBean的資料接口可以是Database, 可以是ERP,可以是商業智慧 軟體,或是監控軟體,或是 CodeBeamer API ,所以這個範例讓我有了許多想法, 再結合 ZK嵌入CodeBeamer 一文中的概念, ,只要開發各式各樣的ZK SpreadShet報表, 而且很快的嵌入CodeBeamer的Wiki, CodeBeamer 就是一個很強大的Enterprise Information Hub. 對於ZK所使用的java library非常好奇,原來他是使用 JExcelAPI , JExcelAPI是可以支援xls檔案讀寫的,不過目前為止,ZK所有demo都還是以Web Excel dynamic report為主,還沒看到 xls read/write的demo.

發現Netbean 6.1的bug

圖片
前幾天收到通知, Netbean 6.1 release , Well其實我並不是Netbean重度使用者,大部分開發Java程式我還是使用 Eclipse , 不過最近看到Netbean確實有在進步, 其中有一項是最讓我心動的 Up to 40% faster startup Eclipse雖然還不錯用, 但是不知道是plugin安裝太多, 還是其他因素, Eclipse啟動時間一直很讓我不太滿意, 如果Netbean可以滿足Eclipse 可以做到的功能(很不幸,我比較常用的 Mylyn 似乎還沒porting到Netbean), Netbean也許是開發Java程式另一個不錯的選擇. 就在這樣的動機下,將Netbean 6.1安裝起來, Netbean 6.1的啟動速度確實比Eclipse快很多, 就算是我安裝All版本,跟Java SE版本比起來,並不會感覺 啟動速度變慢的問題, 這一點Eclipse真的要加油了, 接下來就是 SubVersion 的整合了(這也是之前我唾棄Netbean的主因之一,只support CVS),很不幸 Netbean一直show error message說找不到svn client, 我將svn client設到PATH環境變數再重新啟動Netbean, 還是找不到, 我用google找一下,大部分 的answer都是說PATH設定的問題. 為了證明這是Netbean 6.1的bug, 我將Netbean 6.1 uninstall,裝起了Netbean 6.0.1版,Netbean 6.0.1可以讀到 PATH環境變數, 而Netbean 6.1確不行. 我將這個Bug report到Netbean的bug tracker , 為了不要鬧笑話, 我將Netbean官方release的 subversion整合文件 再K一次, 發現一些端倪, svn client可以直接在 Netbean IDE設定, 到Tools/options/versioning中設定svn client的path, 設完後再re-start Netbean就可以了, 不過我還是report一個 bug 給Netbean. 我想應該 許多從Netbean6.0升級到6.1的user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後記: 其實在Netbean 6.1的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