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感想」標籤的文章

Netflix 的智能社會觀賞心得

  昨晚睡覺前看了這部片,如果家裡有訂 Netflix 建議全家人一起看 我在看這部片時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群眾開始反思目前的社群網路在操控你的意識,群眾開始反抗時,這會影響到多少人的工作? 仔細分析一下,這部片對 FB 有很大的批判 ,其實幫凶還不少,包括我們自己在內 思考一下 分享資訊到塗鴉牆的意義在哪裡? 是為了練習自已的輸出能力, 為了吸引陌生人的注意力? 為了取悅大眾? 為了刷存在感? 為了肯定自我? 為了炫耀增加自己的自信? 我自己是以第一項為重點,如果是這樣,使不使用 Facebook 也沒差了,寫在個人 blog 也是可以達到目的 剩下的就是 FB 社群/粉絲頁了, 最近社群經營開始改變盡量將內容放到 blog ,讓有興趣的人用 RSS/e-mail/Telegram 去訂閱 就算脫離 Facebook ,其實問題最後還是在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因為人會去找一個東西去取代 Facebook - e-mail/LINE/telegram/instagram 都有成癮的因素在裡面 延伸閱讀資訊 紀錄片《智能社會》,谷歌、FB前工程師揭:毒品和軟體業有一個共通點

舊文重發-沒有圖資的GPS,就如同沒有軟體的電腦

2007/11/2在聯合新聞網看到了這則新聞GPS大廠軟硬兼施 台商大警訊, 裏面有一句話值得重視 GPS市場走向「軟硬兼施」的競爭局面,對於仍停留在硬體思維的國內GPS廠而言,將形成嚴酷考驗 台灣硬體產業長久以來一直是重硬體而輕軟體早就已經不是新聞, 但是這則新聞突顯出輕忽軟體的後果, 最後必需付出更大的金錢來併購, 不然就等著被競爭對手痛宰. 我在 你EeePC了嗎 ? 一文有提及EeePC其實是有機會主導低價電腦的OS的規格, 可惜最後還是要向MicroSoft靠攏, 這是台灣大部份硬體廠商的心態, 專心做硬體就好. 可是這最後的下場是未來競爭對手的進入門檻變低了, 低價電腦最後又變成另一個紅海. 而台灣許多軟體工程師在這種風氣下也喪失自己技能的自信心. 我記得有一次去拜訪一家算是很有名的一家IC design house軟體開發部門, 他們自諷自己在公司的地位就像是 軟體工程師像是餐廳端盤子的小弟. 而IC硬體設計人員才是老闆眼中的大廚 :-) . 他們這句話當時讓我感到驚訝, 但拜訪過許多公司後, 我現在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反觀歐美, 他們似乎看的比較遠, 他們緊緊抓住軟體的關鍵技術大賺硬體廠商的售權費. Microsoft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Apple的ipod雖然不是用軟體售權方式賺錢, 可是確以iTune+線上服務的方式緊緊抓住消費者的心讓它的競爭對手望塵莫及, 所以也有專家評論說沒有iTune就沒有ipod , 可見軟體對硬體的加值是多麼重要. 最後對台灣硬體廠商&IC design house的誠心建議, 及早佈局加值軟體開發團隊與善待軟體開發部門, 未來硬體沒有獨俱特色的軟體加持, 生存之道只有永無止盡的cost down. Written with StackEdit .

舊文重發-你EeePC了嗎?

2007/10/18 Eeepc在這週(10/16)終於上市,它是我少見的3c台灣自有品牌在上市前能引起很多人的注意與討論,我想主要原因有下 199美元 OS採用Linux 輕巧,且不失NobooK造型 很清楚的市場區隔定位在小孩,老人,與初次使用電腦與網路者 不過這並不是我感興趣的主題在其它的網站己經可以看到許多這方面的討論,例如Digi摩人 ,or Mobile01 ASUS論壇我比較感興趣的是EeePC對於未來軟體產業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 施崇堂在記者會提及EeePC有機會創造另一個十億電腦使用者的市場,按照過去微軟Dos->Windows3.x->Windows 95->Windows XP的成功經驗與帶動 如雨後春筍般的Windows軟體開發產業. 這個機會是否可以隨著EeePC的市場佔有率提升而重現? 我們從EeePC的許多軟體Demo看出,EeePC可以 開啟與編輯Word/Excel/PowerPoint(使用OpenOffice)沒有問題 可以上網與收E-Mail(使用Firefox,與ThunderBird), 也可以瀏覽相片與聽MP3, 也有內建教育與娛樂軟體. EeePC在提醒每個使用者目前PC大部份能做的EeePC都能做到,而且EeePC不是使用主流的Windows作業系統. 如果你是應用軟體廠商, 你是否也希望你開發的軟體也可以在EeePC上順利執行, 如果你正是苦於在Windows市場找不到可以創新的機會且想創業的軟體開發者, EeePC與低價電腦(使用Linux OS)在我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然而事情似乎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美好, 我們並沒有看到華碩有任何計劃來支援EeePC的軟體開發者. 雖然許多網站有提及EeePC是採用一種以Debian為基礎的 Linux distribution Xandros 要開發Linux的程式文件也不是那麼難取得, 可是Developer還是需要一個Development toolchain 以確保開發出來的application不會有libary dependency的問題, 甚至如何打包程式, 如何在EeePC安裝程式等等, 但是華碩並沒有發佈這些資訊, 這是我覺的甚為可惜的地方. 或許許多人並不是那麼看好EeePC, 因為它的...

您還在使用研發記錄簿嗎?

一篇關於研發記錄簿的想法 , 讓我想起多年前進入一家做衛星接收器的一家公司的工作經驗, 我進入的第一天, 人事主管就給我一本研發記錄簿, 並跟我說明老闆每週都會抽檢, 而且離職的時候要交還歸檔, 在我離職的時候, 裡面確實記錄不少我所開發的軟體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法, 甚至還包含一個Windows Device Driver的原理與如何編譯的筆記, 過沒多久, 遇到以前的同事, 他告訴我, 公司的一些Device Driver後來改外包了, 因為後面的人還是接不起來, 我突然想起那本研發記錄簿, 裡面我可是很忠實的記錄Driver的開發流程, 怎麼會接不起來? 但是我很懷疑公司是如何處置我的研發記錄, 是不是鎖到某個櫃子永不見天日了? 寫到這裏, 又想到另一個親身經驗, 前年突然接到一通電話, 問我有沒有興趣接USB Scanner的Driver開發, 一問之下, 原來是以前同公司的老同事, 當年待的那家公司早已改組改做DRAM模組, 但是還有一小組在接Scanner的ODM , 我想起當初那家公司可是有過ISO 9000/9001的公司, 而且公司有一個很大的文管中心, 所有研發記錄, 與Source Code最後都要歸檔到文管中心, 如果有這些資料要開發新的Driver並不難, 所以問題是出在那裡? 人才很多, 我並不認為找不到人做, 如果經驗是有透過某種形式儲存, 要傳承並不難, 知識管理系統雖然有, 但是那些知識卻像一灘死水一樣, 無法重複使用, 例如Source Code有歸檔, 但是確無法Build, 原因出在工程師只將Source Code燒在光碟片交出去, 但是卻沒有記錄要用那個版本的compiler來build ? 或是要再安裝Third party library才能成功Compile, 其實這樣的潛在問題每一家公司都有, 沒有爆出問題, 是因為都有相對的"人"在處理, 但是人員的離職, 交接的不完全, 問題就慢慢出來了. 解決之道? 其實我覺得可以借鏡OpenSource的開發模式, 其實我認為OpenSource 雖然組織很鬆散, 可是卻沒有知識流失, 或是知識斷層的問題, 你會發現OpenSource的團隊分享文化, 其實間接的解決這種問題, 而且OpenSource的成員分散在各地, 於是更能善用Iss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