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rapidlearner」標籤的文章

換句話說,只有課程上完了,這才是好課程

圖片
花很多時間在找學習材料或是線上課程?  其實只要有辦法去完成,對你而言都會是好課程 

使用 LN+ 來實現 Rapid learner 的學習專案

圖片
  透過 LN+ ( https://bit.ly/3xfV1SW ) 把要上的課程產生 notion 筆記資料庫後,就可以來建立一個學習專案,這個專案包含你要完成的目標,要上的課程( 一門以上的課程 ) Notion 可以透過 page + database table 來建立你的目標專案,然後將你要上的課程關聯起來 目標要很具體,例如我最近在上的 python flask 課程,我的目標就是透過這門課,我要建立一個線上金流的網站,使用者購買 LN+ 軟體授權後就可以馬上取得 license code 而且我也可以透過後台做客戶管理 但是我並不太可能只上一堂課就可以具備這樣的技能,所以一個學習專案可能包含一堂課以上 這是 Rapid learner 課程的逐字稿 ,Scott Young 的書超速學習上也有寫,但是我還沒有比對差在哪裡? 如果你是 LN+ 使用者很好奇我過去三個月是怎麼把 LN+ 做出來的,其實就是用 Scott Young 的快速學習方法,再加上一個很具體的目標專案 當然我三個月前沒有工具,只能一筆一筆資料去建立跟關聯,現在有 LN+ 就很方便了

複習 Rapid learner

  我在複習 Rapid learner 這門課發現他講的技巧很像在準備聯考,但是如果你在做 side project,或是在做一個要上線的產品,狀況可能會有點差異 當然這是以我自己的狀況,每個人狀況不太一樣 例如,我已經有軟體開發基礎了,只是軟體運行的平台跟程式語言不太一樣,課程是否要上完這件事,對我而言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只要懂得把以前會的程式語言去類比新的程式語言,我就可以開始動手做了 但是我必須知道,目前我的 project 中的功能是不是上了這門課的其中幾節課後是不是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這個狀況我確實遇到了,我在開發 LN+ ( https://bit.ly/3xfV1SW )的時候,我對 javascript 的 promise 並不了解,我是把一堂 javascript 的 promise 那幾堂課上完後,我才知道原來我程式的效能瓶頸出在哪裡 這時候我就馬上開始進行程式碼的修改,這種學習效果好很多 這也是 Scott Young 在講的一個學習的難題 - transfer ,你要如何把課程中的知識真實運用在解決問題上? 如果你要上完一堂課後再來動手做,你可能會面臨上到後面卻忘了前面的窘境,或是上完後可能一隻程式還寫不太出來 所以最好的學習狀況是,雙條線進行,一條線是學習,另一條線是實作 ( 不限定程式設計,只要是學習新的技能都適用 ) 實作遇到瓶頸的時候回去看課程,課程上了發現可以解決問題了,趕快動手做 以上的狀況比較貼近已經有基礎的人 如果你完全沒基礎,最好還是像 Rapid learner 講的老老實實把每週要完成的課程上完,並通過課程中講師的測驗 最重要的一點:上完課後達成你的目標了嗎?例如可以自己寫一隻可以運作的程式出來

使用 LN+ 來度量自己每天可以花多少時間在線上學習

圖片
  LN+ ( https://bit.ly/3xfV1SW ) 的 activities 除了可以幫助你養成每日的學習習慣,今天在複習 Rapid learner 裡面講的測試你每周的學習狀況也很有幫助 例如從我的學習日誌看起來我頂多一天只能上一個小時的課程,就算我一周每天上,一周的投入學習時間就只有 7 小時 這個數據在你做學習規畫的時候就很有用,也很實際,例如一堂課的時間是 28 小時,我要把這門課上完就是 28/7 = 4 周 如果我去規劃要在 2 周內上完,那我每天的學習時間就要增加到 2 個小時 這都還是理想狀況,因為總是會有一些突發事件發生,但是有這些數據,至少在做學習計畫時心裡會有個底線 LN+ 的 activities 功能介紹 https://softnshare.com/lnplus-activities-view/

超速學習比較像是勵志故事 Rapid leaner 比較像是實際操作指南

 一分錢一分貨,Scott Young 有出一本書也被翻譯成中文書,有朋友問我這本書跟他的線上課程有差別嗎? 經過我的閱讀與比較後,真的是有差別,就是標題講的

Scott Young 的Rapid Learner 這門課程的核心概念來自深度工作力這本書

  不過 Rapid Learner 是以學習為導向,還加了許多關於如何專注,如何具有生產力的內容 Scott Young 的線上課程跟一般的線上課程不太一樣,你現在去他的網站可能看不到購買連結 我也搞不太清楚他背後考量是甚麼 如果你對 Rapid Learner 的方法論感興趣,可以去找深度工作力這本書來看 我昨天稍微翻了一下深度工作力這本書,發現 Scott Young 在講的內容確實跟深度工作力的作者講得很像,因為 Scott Young 自己在課程中有提到,他有參考深度工作力的方法 我最近發現自己也是有點失焦了,所以也打算來實踐 Rapid Learner 跟深度工作力的方法論 在實踐過程除了繼續上 Rapid Learner 也會把深度工作力這本書好好看一看 LN+ ( ( https://bit.ly/3xfV1SW ) 接下來也會把 Rapid Learner 講的學習專案規劃方法給內建到工具裡面,當然這只能是一個自動建立的樣板,有一個系統可以遵循,最後還是要靠自己的紀律按照這個系統去每日執行自己的學習計畫

實踐 Scott Young 的 Rapid Learner

圖片
  只要你去看關於如何達成目標的書,裡面都會提到要有做 Week plan 的習慣,這件事我很早以前就知道,但是這個習慣我一直沒養成 前兩周看 Scott Young 的 Rapid Learner,裡面他又提了一次,他的課程裡面還有提供周計畫跟每日計畫的表單樣板,他說除了做周 計畫還要做每日的計畫 所以我就從這周開始執行吧,我下周安排只要上三天上課,然後有兩天的實作,至少要有一個最簡單的 Web application 可以在 Docker 容器中執行,然後可以佈署到另一台 Linux 伺服器 因為我已經測試過我每天能上課的小時數,所以我就可以預測我接下來三天的上課進度,當然還是可以加上去 底下的圖左邊是 udemy 的課程大綱,右邊是 LN+ 產生的筆記資料庫,我自己在這個資料庫又加上了一個 plan 欄位可以讓我做課程的每日計畫 我先自己 run 個幾周看看,如果效果不錯,LN+ ( https://bit.ly/3xfV1SW )( 未來的版本我計畫會加入這個使用情境進去 還好 Notion 的資料表單可以一次選取多個課程做大量編輯,不然一筆一筆去設定日期真是累 對了,其實我一開始有點排斥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上周聽到 Scott Young 講了一句話,我覺得他打中了我的要害,他提到為什麼會有拖延症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太多,如果可以把這些事情安排到每日的計畫,然後去執行,拖延的症狀就會減緩很多 有一點很重要,你一定要先測試自己每天可以安排的學習時間,例如我自己就是一小時,這是我測試了兩周得到的平均值 讓這個學習計畫貼近事實,才會真正地去實現,也會比較有意義 #rapidlearner LN+ 有內建學習日誌可以協助自己度量每日學習時間 https://softnshare.com/lnplus-activities-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