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wiki」標籤的文章

將Google Calender嵌入到Codebeamer

圖片
CodeBeamer 5.0開始支援個人起始頁面的客制化功能, 上面這個畫面就是我的CodeBeamer起始頁面的screen shot, 日曆嵌入到我的起始頁面讓個人資訊管理更集中了, 詳細設定請參考 這裏

讓你的idea全公司都知道

昨天回家時, 剛好遇到樓下鄰居, 寒暄了幾句, 在電梯時他告訴我有件事非我幫忙不可, 他在某家IC Design house上班, 我大概也猜的出來, 他希望我可以幫忙他們產品在Mac產品上的支援, 於是到他家坐了一下, 聽看看最近有什麼新的產品需要Mac support , 我這位鄰居的工作其實蠻好玩的, 在設計一些創新的電子玩具相關產品, 細節我就不多說了, 原來最近Mac在美國真的很熱門, 連消費電子玩具產品都要可以connect Mac電腦, 不過我還是婉拒了他的邀請, 因為我自己在經營公司, 公司也有自己的roadmap在走, 雖然我對電子玩具相當感興趣, 如果早幾年找我, 這種案子我是一定會接的:-), 雖然沒有答應接他們的案子, 不過還是聊的相當愉快, 我也相當樂於跟於我那位鄰居分享一下一些新的想法, 我建議他, 這樣的玩具跟Web 2.0結合其實是有相當的賣點, 如果可以跟FaceBook結合那麼潛力更是驚人, 我那位鄰居馬上接著說, 其實這樣的idea早在兩年前, 他就已經跟老闆上過proposal, 並做了一個prototype, 但是確得不到老闆與客戶的青睞, 接著他拿出手機demo了他當時所做的prototype, 我當場跟他說這個idea相當棒, 我也搞不懂為什麼客戶與老闆為何不願意進行這樣的產品開發與銷售, 他很無奈的說, 終端客戶看不到網路的潛力也影響到老闆對於新創產品的信心. 於是我跟他談到了維基經濟學, 何不用群體的力量來讓這個新創產品合理化? 於是我問他, 你的idea除了老闆知道, 還有那些人知道? 確切說是多少人知道? 他說Sales都知道, Marketing的人也知道, 但是其他人呢? 我的意思是工程師,助理小姐, 甚至是所有公司的人, 讓所有公司的人來討論這個idea, 搞不好會有更多新的想法, 我鼓勵他們使用Wiki與Forum , 從參與討論與idea的修正, 都可以看出這個idea是否有辦法成為明星產品的潛力, 甚至將這個Wiki網站開放給客戶, 讓客戶了解整個idea的輪廓與後續發展潛力, Marketing的人也可以透過線上意見調查來讓終端使用者評論是否會喜歡這樣的產品. 鄰居搖搖頭,他告訴我老闆根本搞不懂維基經濟學, 更不用說Web 2.0到底在搞什麼東東, 我跟他說了Cisco的案例, 他說這也是Cisco...

將Powerpoint嵌入Wiki

圖片
自從知道 如何將Flash嵌入Wiki 後, 今天突發奇想, 是否PowerPoint也可以嵌入到Wiki? 這樣就可以直接在Wiki分享PowerPoint簡報了, 於是用Google找了一下, 真的有Third Party的軟體可以做到, 可以參考 這裏 ,有詳細的說明, 這個網站的介紹是使用 PowerPoint to Flash 這個軟體, 如果你是Mac User又有購買 iWork08 , 那就不用再買轉換軟體了, iWork08中的 Keynote 可以匯入PowerPoint檔, 並匯出Flash SWF檔, 所以我是使用Keynote來做PowerPoint to Flash轉檔, 而且很順利的嵌入到Wiki, 請到 這裏 來看使用Wiki嵌入PowerPoint的效果吧! , Keynote有一個不錯的功能可以為簡報配音, 不過我線上的簡報還是無聲的, 以後配上聲音就可以做簡報廣播了:-)

在Wiki中顯示Flash

撰寫軟體使用說明或是製作教育訓練教材在軟體專案其實也扮演蠻重要的角色, 如何讓軟體操作可以很容易讓客戶或是新進員工學習與上手? 有一個不錯的工具 Wink 可以將軟體的操作過程錄製成Flash,在許多軟體分享網站的軟體操作說明都可以看到Wink的蹤跡, 這個工具其實很早以前就聽過, 也下載了, 可是就是放在一邊, 一直沒有好好將它學起來, 最近發現Codebeamer的Wiki有一個不錯的新功能可以將SWF檔案嵌入Wiki, 如果在Wiki可以顯示Flash,那就是一份很好的線上說明文件, 於是花了半天的時間研究一下Wink的軟體操作, 其中有一個網站所分享的Wink說明是最完整與清楚的, 可以到 這裡 參考, 使用Wink製作好Flash檔, 就可以將它發佈到wiki頁面, 操作方法請看 這裡 , Wiki的方便性在讓文件透過網路分享非常方便,而能夠在Wiki文件中看到Flash影音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利用Wiki與團隊分享YouTube video

以前對Youtube的印象僅止於一堆搞笑的影片 但是自從發現Youtube的影音也可以下載到iPod後, 我開始收集與教育訓練有關的Youtube video,並放到iPod有空的時候慢慢的看, 而且發現有許多不錯的video, 像最近有一本書 最後的演講 , 書中所附的 Video 最早就是從Youtube開始流傳,這個Video我看過覺得非常感人與鼓舞人心, 並也想與公司團隊的member分享,我想到公司內的Wiki就是最好分享的地方, 於是寫了一篇 Howto , 透過這個Howto就很容易將Youtube的embedded object放到Wiki.

維基經濟學讀後感

上星期舉辦了公司創立以來的 第一次公開且免費的教育訓練 , 以往的教育訓練都是針對已購買的客戶並在客戶端進行,但是為了更多對於對於我們公司代理產品與應用有興趣的客戶能有面對面的溝通機會, 所以往後我們會再陸陸續續定期舉辦CodeBeamer相關應用的教育訓練. 第一次的教育訓練是以 維基經濟學 為輔, Wiki 操作為主的教育訓練, 過去很多購買或是評估CodeBeamer的客戶對於Wiki的應用非常陌生, 我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既然已經有文件管理為什麼還要有Wiki功能? 當時維基經濟學這本書還沒有問世, 我當時對客戶的回答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有點不太專業, 而且讓客戶覺得Wiki反而是麻煩的製造者, 因為何時要使用Wiki?什麼文件要放在Wiki?是一件令系統管理者在對內部的管理很頭痛的事. 不過還好有了維基經濟學一書, 這本書舉出維基在目前許多歐美知名企業的成功應用範例, 整本書讀起來既令人感到驚訝, 也令我感到冷汗直流. 驚訝的是以往我認為Wiki是屬於開放原始碼的衍生產物, 要能成功走進企業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但是這本書舉了許多企業使用Wiki的成功案例, 令我對於這些走在前端的公司感到折服, Google就不用說了, 我想Google算是執行維基經濟學最徹底,也是最成功的公司, Google幾乎每一項服務都有提供API, 並開放讓Developer應用這些API開發各式各樣的應用, 另一家公司 Amazon , 在我讀這本書之前, 我對於Amazon只是一家" 網路書店 " , 但是讀完本書之後才發現Amazon更是電子商務平台的提供者, Amazon也提供各式各樣的API, 讓外部的Developer可以取得Amazon線上產品資料, 如果透過外部Develper網站或是軟體所販賣出的Amazon商品, Developer也可以與Amazon共享利潤. 這只是Amazon其中的一項創新, 其他的部份可以在維基經濟學中看到很詳細的描述與分析討論. 我上面所舉的例子, 也許大家都有一個疑問, 這與Wiki有什麼關係? 確實, 維基經濟學所代表的實質意義並不是教企業如何使用Wiki工具, 維基經濟學的維基這個名詞應該是協同作業與分享的代名詞, 所以維基經濟學裏面提出了 四大競爭原則 開放 同儕分享 分享 全球行動 七種新的集體協作模式 ...

Android開發文件繁體中文翻譯計劃

上週五晚上,在 JavaWorld 看到KentYeh上傳了一個他初步翻譯的Android中文文件, 原本我也想寫一些Android的開發文件放在blog讓大家參考, 但是看到KentYeh已經翻了不少Android的文件, 所以為了避免做重複的工作, 當天晚上就跟KentYeh聯絡, 問他是否願意將他的文件原稿分享出來一起翻譯, KentYeh很爽快的馬上就答應了, 所以我們隨即在 http://opensource.javaworld.com.tw 建立了一個 Android繁中開發文件計劃 專案, 為什麼這麼強調繁中? 因為大陸彼岸已經有網友在進行 簡體中文版的文件翻譯 , 我想這不是民族主義作祟, 純粹是不太習慣大陸的資訊用語, 就算直接將簡中的翻譯用Word轉成繁體中文, 很多資訊名詞還是看不太懂:-) 這個專案也是採用開放原始碼的方式但是是使用Wiki來協同編輯翻譯文件, 只要申請加入專案, 就擁有Wiki的編輯權限開始貢獻翻譯, 目前除了我與KentYeh, 陸陸續續又有4位網友加入, 真的非常感動. 這個專案一開始原本是起始於Android文件的翻譯, 但是前一陣子在看 維基經濟學 這本書, 所以也順便利用這個專案來實現維基經濟學中所說的同儕生產, 與點子市集, 我開了幾個Tracker, 讓參與的專案成員可以 貢獻Android Sample code 貢獻How to或How to聯結 貢獻Android的idea 讓以後開發Android軟體的程式設計師可以方便找到資料, 希望未來會有更多人的加入, 讓這個專案成為Android的繁體中文知識社群.

從Gphone與iPhone看維基經濟學

今天在 聯合新聞網 看到這則消息, 還有一篇關於 Gphone 計劃主持人魯賓的 報導 , Gphone的出現就像 iPhone 一樣,似乎是在大家的謠傳下出現, 這個現象有點像是 維基經濟學 裏面提到的一個名詞"點子市集", 我想未來會有許許多多的產品構想會在網路社群中出現,然後在網路謠傳再發酵,最後再將他商品化, 這樣的行銷簡直可以省下許多宣傳費, 而且可以有效掌握消費者的需求, 就像iPhone一樣,上市沒幾個月就賣出了100萬台, 因為它是在眾人期盼下所研發出來的產品. 如果你是公司的市場分析人員, 你不得不緊張, 也許未來公司不再需要太多的市場分析人員, 公司只要提供良好的協同作業平台例如Wiki與Forum, 開放權限讓你的客戶暢所欲言寫下他們心中期望的產品, 讓大眾來討論產品的規格是否符合需求, 最後再將集眾人之智的規格交由產品研發部門將它實現出來. 這樣的產品開發流程並不限制於軟體或是高科技產業, 各行各業都非常適合, 例如建築業, 建築公司可建置Wiki平台與Forum,提供房子的相關知識, 並可開放讓大眾討論什麼樣的房子最受歡迎, 這樣建築公司的企劃案可以依據這些需求推出受歡迎的房子. 如果未來各行各業如此發展下去, Web 2.0應該不是個口號, 也不會成為泡沫, Web 2.0應該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