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博士專欄: 我是什麼??


「我」是什麼?          文:康哲行 (2011/08/18)

人秉賦著「理性」,是唯一自知其為「生命」的生命物種。(佛洛姆)
「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自己所有不幸的根源。(拿破崙)
戰勝自己比攻佔一座城池還要偉大。(西諺)
我一直想改變世界,其實唯一須要改變的是我自己。(西諺)

你認真地想過「我是什麼」這個問題嗎?
「我」真的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只要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就會發現它和世界一切的事物都處在相對的位置。
你很容易把你看到的、感覺到的,概分為「我」和「非我」兩類。例如:你可以把自身以外的「萬物」都視為「非我」;或者僅把「精神的我」看成是「我」,則自己的身體也屬於「非我」。
感覺不可思議嗎?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究竟「我」是什麼!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的名言。意思是說:我能夠思考,證明我是存在的。
「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個「我」是「泛我」,指的是你這個人,你的頭腦、身體;第二個「我」才是重點,指的是「自我意識」,是精神的我,非肉體的我。
其中「思」並非一般泛泛的思考(例如:胡思亂想),而是指邏輯、理性思考。另外,從哲學的觀點,「思」也有懷疑和不確定的含意。
如何才能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呢?很簡單,當你在「思考」中具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就會體會到「自我」的存在。當然,在你「胡思亂想」時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也不知道「自我」的存在。
有些事件是在「自我意識」的狀態下才能進行的,例如:做有「意識」的深度呼吸(清楚自己的一呼一吸);大聲說出你現在正在做什麼(同時做出一個動作);或做一個必須由「意念」指揮的高難度動作。
我們從這些「意識」導引的動作裡面,就能夠真實地體會到「自我意識」,也就能體會到「自我」的存在。
覺得神奇嗎?不妨試試看!

存在主義

西方的「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主旨在探討「人」存在的意義,要每個人都真誠而勇敢地,選擇成為真正的自己。
「存在主義」強調的,就是要我們清楚自己的抉擇。每個人通過選擇,都可以成就個人心中的最高理想,成為一個真實(虛偽之對)的人。
存在主義者認為:覺醒=存在;存在=選擇+自由。
也就是說,人一定要在「覺醒」的同時,才清楚瞭解「自我之存在」;然後才能不受干預的「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
例如:凡夫俗子隨波逐流,終生「沈睡」,就不知道有「自我」,也等於從不曾「存在」過。所以,人要首先跳脫「凡夫俗子」的層次,「覺醒」之後才會真正的「思考」,才會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才會選擇成為真正的自己

你瞭解自己的個性嗎?

每個人都應該仔細分析自己的「個性」,看看自己是怎麼樣的人,才算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初步的瞭解。
如果把人性中的善性和惡性除外,剩下的無關善惡的「中性」部分才是人類真正的本性,也就是所謂「本性難移」的那種中性個性。人的「中性」個性可概分為「內向」及「外向」兩大類相反人性,然後可再細分如下:

內向/外向、悲觀/樂觀、急性/慢性、積極/消極、溫順/倔強、嚴肅/隨和、緊張/從容、拘謹/開朗、活潑/文靜、暴躁/平和、單純/敏感、鎮定/多慮、魯莽/細心、熱情/冷酷、堅強/懦弱……及其他。

當然,不是以上所列的每一項「人性」都適用於你,你能選出其中5項以上的特質,綜合起來就代表你的「個性」了。
這些「本性」與生俱來,會影響個人對一切事物正面或負面的「想法」,繼而影響「行為」,「行為」的結果就是一個人的「命運」。
你能夠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個性」的強項與弱點,就能發揮強項,避開弱點,端正你的想法與行為,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佛洛伊德的人格分析

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把「人格」劃分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直覺的我,含飲食、性慾等動物本能欲望,有立刻滿足欲望的衝動。
自我:現實的我,能夠根據個人能力和外在處境來做適當的判斷和折衷,在本我
和超我之間做適當之協調。
超我:理想的我,含個人的良知、生長背景、教育、社會價值及道德觀。

社會上的人有幾種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根據人格(本我、自我、超我)的組成,把「人」分為三類:「凡夫」、「智者」及「聖人」。

凡夫:三個「我」同時存在,是本我、自我、超我的綜合體。
智者:只有兩個「我」:自我與超我合而為一成為精神的我,本我是肉體的我;精神與肉體兩個我隨時處於協調的狀態。
聖人:只有一個超我,僅是理想的標竿。

「凡夫」的三個我同時存在,本我最大是廢物(被本能牽著走);本我最小是好人(心地善良)。自我最大是強者(遵行紀律);自我最小是懦夫(不善協調)。超我最大是善人(有強烈的道德感);超我最小是奸人(道德感微弱)。
「智者」的自我和超我永遠一致,所以合而為一成為精神的我,與肉體的我(本我)隨時處於協調的狀態。凡事能夠「從心所欲」,「無入而不自得」。
西諺說:「覺醒是智慧的開端」。你只要「覺醒」,就已脫離「凡夫」,選擇「成為真正的自己」,向「智者」之途邁進。
「聖人」只有一個「超我」,行事皆能「不勉而中」(語出中庸)。是理想的標竿,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馬斯洛的人本需求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有五大「人本」需求,依次由較低到較高層次:
  1. 生理需求:食慾、性慾
  2. 安全需求:安全、自由、穩定
  3. 愛的需求:愛情、親情、認同
  4. 被人尊重的需求:名聲、權力 、地位
  5. 創造實現的需求:藝術、科學、人生使命



大部分人類會有前四項需求,其中「生理」、「安全」是低階需求,僅是人類「生存」所需。「愛」及「被人尊重」是中階需求,是進一步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基本上,這兩個階層都只求個人利益的滿足。
人類中只有少數「覺醒」的人,才會有第五項「創造與自我實現」的高階需求。這一階層基本上已超出個人利益的滿足,有時甚至會對前四項需求有所犧牲來達到對第五項的專注。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偉大的德蕾莎修女,她為了替窮人服務,把自己先變成窮人。也就是,把自己放在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然後直接跳到最高階的「自我實現」。她所展現的,正是中國儒家那種「兼善天下」的最高境界。

你有哪些多元智商?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簡稱IQ,是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lfred Binet)於1905年提出。原始的IQ是以數理、邏輯的能力為主,現代人則認為這樣的認知過於狹隘而提出「多元智商」。目前公認的「多元智商」至少有以下七種,也代表人類的七大天賦。

空間、組合 ─ 建築師、設計家
語言、溝通 ─ 外交家、行銷家
文字、表達 ─ 文學家、寫作家
音樂、藝術 ─ 音樂家、藝術家
數理、邏輯 ─ 科學家、哲學家
體能、耐力 ─ 運動家、登山家
彈性、靈活 ─ 舞蹈家、特技家

我們從各行各業佼佼者的成就來分析,都不難找到他們特殊的天賦領域。另外,也常常發現他們具有兩種以上的多元智商:主要的一種相關於他們的事業,其他則是業餘活動。有時不難發現,反而業餘活動才是他們的終生志業。
你有哪幾種多元智商呢?和你從事的事業相匹配嗎?另外,已經想到你的終生志業了嗎?如果你能把事業與志業合而為一,就像許多音樂家和藝術家那樣,就會是最理想的選擇了。

人類的精神之樂

只有高等動物才具有「精神之樂」。人類的「精神之樂」種類繁多,經過數千年的文明洗禮,展現得更是多采多姿。究其源頭,可分為:好奇心、好勝心及愛美心三種。

好奇心:科學、發明、創新、考古、哲學、沈思、尋幽、探勝。
好勝心:創業、財富、登峰、造極、完美、第一、金牌、紀錄。
愛美心:藝術、音樂、文學、詩詞、山水、自然、和諧、均衡。

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一些優良嗜好,它會跟隨你一輩子,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
你最好在「事業」退休之前就有所準備,現代的醫療發達,你退休後可能還有30年的壽命,那可是和你「事業」等長的「第二春」,怎能等閒視之?
以上所舉的項目,有哪些是你喜歡的呢?這些「精神之樂」都會幫助你身心的協調,都可能和你的「終生志業」息息相關。
每一項優良嗜好都需要時間去培養,例如音樂和藝術,單就欣賞來說,就包含了許多基本的認知和技巧。你能及早培養這些嗜好,就及早享受樂趣。

結語

當你瞭解了「我」是什麼,就會從原本「沈睡」的狀態「覺醒」過來,就會發現自己的「存在」。然後你就會認真的「思考」,「選擇」去「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性向,發掘自己的潛能。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找到個人生命的北極星,端正方向,決定自己的終生志業。最後,成就真正的自己
令人驚奇的是,這一系列的發展都始於「我是什麼?」
西諺說「覺醒是智慧的開端」,果然沒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使用 AI 專門幫公司內部的流程做最佳化,這個團隊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使用 New Bing 的 Chat 功能來當作閱讀 PDF/網頁文章/程式碼的輔助工具

我的Kindle 2支援中文顯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