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博士專欄: 說「猜疑」


說「猜疑」                  文:康哲行(2011/08/11)

「猜疑」是一種很壞的負面想法,常是造成一個人不快樂的主要原因。
古語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對生性猜疑的人來說,這「防人之心不可無」的下半句就如同「座右銘」一般,使他對自己的「猜疑」有了合理的藉口,而且深信不疑。但是,他卻從不會承認自己是在「猜疑」。
他會認為自己非常聰明,可以「洞察先機」,知人之所不知;而且,可以凡事預作防範,把事情處理得更為完善。
但他想得太多,總是防範得過了頭;就像建立起一座牢籠,把自己深深地關在裡面。雖然動彈不得,卻覺得不這樣做就不舒服,就不安全。
佛家說「貪、嗔、癡、慢、疑」都是人的不良本性,所以一定會有人「生性猜疑」。一個人如果經常在猜疑,就會進一步把「猜疑」變成「壞習慣」。
於是,別人隨便說一句話,善猜疑的人就會「習慣性」地總是「聽者有意」,總會去猜說話人的動機。結果猜了半天,對方未必像他猜的那樣去想,自己卻「無中生有」地氣得半死。
漢朝有個「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說一個人「無中生有」地,誤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當成是蠕動的小蛇,因錯覺而疑神疑鬼,自已驚嚇自已。
「猜疑」使自己不快樂還算事小,有時也會因錯誤判斷而闖下大禍。例如,明朝的末代皇帝崇貞,其實是一個勤奮的皇帝;就是因為生性太多疑,才會錯殺良將袁崇,把明朝提早斷送。
善猜疑的人,每天疑神疑鬼、自我設限,不准周遭的人「超越雷池」一步;有人不慎踩線,就被他列入黑名單中。終至他周圍所有的人都變成他眼中的「牛鬼蛇神」,再也沒有半個好人,他也不再有任何朋友。
「猜疑」就像一把熊熊的烈火,燒得他心煩意亂,坐立難安,甚至使他痛不欲生。
仔細檢討一些憤而自殺的例子,本來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只是當事人自己鑽牛角尖,把問題誇大、複雜化和尖銳化,最後才變得不可收拾。
善猜疑的人都很自卑,覺得人人都瞧不起他,忽略他,不尊敬他在背後說他的壞話,連看他的眼神也是怪怪的。
他感受到這些痛苦的「果」,但他不會知道,也不會承認「猜疑」就是那個原始的「因」,也就無法自己解救自己。
他也許會向「心靈大師」求救,「心靈大師」會直接告訴他:「世界上沒有人要害你,你所想、所觀察到的一切都是虛構的,都不是真實的。你要原諒所有在你心目中對不起你的人,更要原諒自己的無知。如果你能不斷地、認真地這樣做,『心』就逐漸平靜下來,最後就會從痛苦中解脫。」
「心靈大師」說得再清楚不過,但卻無法點醒「夢中人」,因為「猜疑」本身就是「沈睡」的狀態,他根本聽不懂「心靈大師」在說些什麼。
所以,一個「猜疑者」想要得到解脫,首先必須脫離夢境而「覺醒」,才能進一步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短處。然後才能了悟「心靈大師」的智慧言語,也才能洞悉「猜疑」和「痛苦」中間的「因果」關係,知所取捨而離苦得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Kindle 2支援中文顯示了

[ ChatGPT 與你分享好書 ] 超級預測

陳國昭老師的趙孟頫每日一字字帖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