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2的文章

換句話說,只有課程上完了,這才是好課程

圖片
花很多時間在找學習材料或是線上課程?  其實只要有辦法去完成,對你而言都會是好課程 

使用 LN+ 來實現 Rapid learner 的學習專案

圖片
  透過 LN+ ( https://bit.ly/3xfV1SW ) 把要上的課程產生 notion 筆記資料庫後,就可以來建立一個學習專案,這個專案包含你要完成的目標,要上的課程( 一門以上的課程 ) Notion 可以透過 page + database table 來建立你的目標專案,然後將你要上的課程關聯起來 目標要很具體,例如我最近在上的 python flask 課程,我的目標就是透過這門課,我要建立一個線上金流的網站,使用者購買 LN+ 軟體授權後就可以馬上取得 license code 而且我也可以透過後台做客戶管理 但是我並不太可能只上一堂課就可以具備這樣的技能,所以一個學習專案可能包含一堂課以上 這是 Rapid learner 課程的逐字稿 ,Scott Young 的書超速學習上也有寫,但是我還沒有比對差在哪裡? 如果你是 LN+ 使用者很好奇我過去三個月是怎麼把 LN+ 做出來的,其實就是用 Scott Young 的快速學習方法,再加上一個很具體的目標專案 當然我三個月前沒有工具,只能一筆一筆資料去建立跟關聯,現在有 LN+ 就很方便了

複習 Rapid learner

  我在複習 Rapid learner 這門課發現他講的技巧很像在準備聯考,但是如果你在做 side project,或是在做一個要上線的產品,狀況可能會有點差異 當然這是以我自己的狀況,每個人狀況不太一樣 例如,我已經有軟體開發基礎了,只是軟體運行的平台跟程式語言不太一樣,課程是否要上完這件事,對我而言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只要懂得把以前會的程式語言去類比新的程式語言,我就可以開始動手做了 但是我必須知道,目前我的 project 中的功能是不是上了這門課的其中幾節課後是不是可以滿足我的需求? 這個狀況我確實遇到了,我在開發 LN+ ( https://bit.ly/3xfV1SW )的時候,我對 javascript 的 promise 並不了解,我是把一堂 javascript 的 promise 那幾堂課上完後,我才知道原來我程式的效能瓶頸出在哪裡 這時候我就馬上開始進行程式碼的修改,這種學習效果好很多 這也是 Scott Young 在講的一個學習的難題 - transfer ,你要如何把課程中的知識真實運用在解決問題上? 如果你要上完一堂課後再來動手做,你可能會面臨上到後面卻忘了前面的窘境,或是上完後可能一隻程式還寫不太出來 所以最好的學習狀況是,雙條線進行,一條線是學習,另一條線是實作 ( 不限定程式設計,只要是學習新的技能都適用 ) 實作遇到瓶頸的時候回去看課程,課程上了發現可以解決問題了,趕快動手做 以上的狀況比較貼近已經有基礎的人 如果你完全沒基礎,最好還是像 Rapid learner 講的老老實實把每週要完成的課程上完,並通過課程中講師的測驗 最重要的一點:上完課後達成你的目標了嗎?例如可以自己寫一隻可以運作的程式出來

使用 LN+ 來度量自己每天可以花多少時間在線上學習

圖片
  LN+ ( https://bit.ly/3xfV1SW ) 的 activities 除了可以幫助你養成每日的學習習慣,今天在複習 Rapid learner 裡面講的測試你每周的學習狀況也很有幫助 例如從我的學習日誌看起來我頂多一天只能上一個小時的課程,就算我一周每天上,一周的投入學習時間就只有 7 小時 這個數據在你做學習規畫的時候就很有用,也很實際,例如一堂課的時間是 28 小時,我要把這門課上完就是 28/7 = 4 周 如果我去規劃要在 2 周內上完,那我每天的學習時間就要增加到 2 個小時 這都還是理想狀況,因為總是會有一些突發事件發生,但是有這些數據,至少在做學習計畫時心裡會有個底線 LN+ 的 activities 功能介紹 https://softnshare.com/lnplus-activities-view/

超速學習比較像是勵志故事 Rapid leaner 比較像是實際操作指南

 一分錢一分貨,Scott Young 有出一本書也被翻譯成中文書,有朋友問我這本書跟他的線上課程有差別嗎? 經過我的閱讀與比較後,真的是有差別,就是標題講的

這篇我總算看得懂 Jserve 在講什麼?

  這篇 我總算看得懂 Jserve 在講什麼?因為我以前在 Mac OS 9 做過類似的功能,當時在做 Mac OS 9的 usb driver,要 Debug實在很麻煩,只好自己寫一個user mode的 debugger,Mac OS 9還沒有記憶體保護模式,所以我 allocat 一塊 user mode 的記憶體跟 driver 共用,這樣當 driver 抓到資料封包,我可以打開一個視窗來監控資料的內容,當時看了一堆候俊傑寫的書都是在講Windows的記憶體保護模式,我在Mac 上發現竟然用一般的allocat 函式可以跟底層driver共同才發現 MacOS 在當年真的是老舊的作業系統,過了兩年,Mac OSX 就出現了

分享一下我最近買 BenQ 螢幕檯燈 Screenbar 的售後客服經驗

  這個檯燈我經常在我的塗鴉牆看到有網友推薦,也有身邊的朋友真的用了之後跟我推薦 於是我就在 5 月初換電腦螢幕的時候順便購買了這個螢幕檯燈,說真的我還蠻喜歡這個產品,在還沒使用這個產品前,我是用外部檯燈去打光,其實效果也不差,但是就是佔空間 很不幸這個產品用了兩周後有一天就不亮了,當時我以為是不是我打開了智慧感光模式,讓這個產品誤以為目前燈光不用打開,但是經過我切換幾次後,還是不會亮 於是只好透過線上客服去報修, 因為剛好遇到假日,BenQ 的客服人員隔天跟我聯絡 他們馬上懷疑是我的電腦 USB 電源不穩定,希望我找一個 USB 插頭測試看看,這位客服人員還很仔細要我把我的 USB 插座的規格跟他講 ( 輸入電壓跟輸出電流 ) 很不幸,插上這個 USB 插座也不會亮,他們就安排物流公司兩天內要來收件,而且預估維修時間大約是一周 我在那個當下跟這位客服反應,這個產品的品質顯然是有問題,才用兩周就故障,可否就換一個新的給我,那個故障的你們拿回去慢慢修 因為已經過了 7 天,對方似乎不太願意做這件事,當然他會把消費者法規搬出來,就是走客服維修流程 過了大約 5 天,他們的維修部門工程師打電話給我,跟我講,你的東西在我們這邊測試沒問題,我們覺得是你的電腦電源有問題 我馬上跟他回說,你們的客服工程師已經跟我確認過了這個問題了,我也測試過了燈還是不會亮 這位工程師脾氣似乎不太好,他馬上回我是哪位工程師,客服工程師只有一位,就是他,沒有別人了,那位應該不是工程師,只是客服接電話的小姐 我想任何人到這邊應該火氣就快上來了 他接下去說,那你有測試獨立電源嗎? 就是不要接延長線,直接把 USB 插座接到牆壁上的電源試看看 我說我沒這樣試 他就回,這樣好了,我這邊也查不出問題,我就寄回去給你,你用我說的方法試看看,有問題再說 其實我這時候火氣已經上來了 我跟他講,如果真的是要靠外部電源這東西才會正常,那你們的產品設計顯然是有問題,還有最讓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何這產品前兩周運作都正常,我並不認為我的電腦電源發生了問題 他接著跟我解釋, 電池充電充一段時間都無法充飽了,這個產品應該也是類似的問題 我跟她說我也是工程師,不要呼攏我 他說你既然是工程師,那你為何不去量一下你的 USB 電源的電流了 ........ 後面我的表現就像奧客了,所以我就不講了,對方覺得我很難搞,於是跟我妥協...

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圖片
看到 這段影片  想起以前在做紡織廠自動化系統的專案,當時要 Debug 不止是機器人的操作程式碼,大部分時間其實都在處理類似這種實物的慣性物理問題,例如一個箱子過了一個站後要讓箱子乖乖地轉90度 很抱歉,機械系四年,碩士兩年的高材生為這種看起來很簡單的機構設計被現場的廠長釘的滿頭包 這位高材生是我的課長,以機械設計的實務經驗,在全公司已經是屬一屬二的高手了 當時我也在現場,以我目前的角度看當年那件事,其實不是我的課長功夫不好,而是他輕忽了對方的現場經驗 當時那個案子是把老舊的物流系統換掉,原本的系統看起來很兩光( 跟底下的影片很像 ) ,可是箱子就是乖乖聽話轉成90度 但是換成我課長設計的機 構( 還加上一個氣壓推桿 Orz ) ,箱子就是不聴話 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哈哈

回答剛剛在粉絲頁面一位使用者的感想

圖片
  LN+ 的筆記自動載入看起來是自動翻頁? 以下是我的補充 其實我會做這個自動筆記自動載入,除了幫使用者省時間,背後的意義是這個筆記的 context 是跟你要上的課程是同步的 context 最通俗的意思就是當下吧! 情境 脈絡 上下文 聽起來都很抽象 上週一位使用者透過 discord 來詢問我 LN+ 的問題,我當場讓他體驗這個功能 這就是上週我分享的一位使用者體驗心得,他看到這個產品的神奇之處,沒多久他就下單訂閱了 LN+ 會員服務 根據我上線上課程的經驗,技術類的課程不是上一次就真的能上手,需要的是重複的複習,我設計的個功能就是幫助你在複習的時候可以省下找筆記的時間 當然你不一定要回去課程找你要重複練習的內容,可以透過 notion 筆記資料庫的課程大綱去找,還有筆記資料庫裡面也有一個反向連結連回課程

我經歷過的技術變革

  手繪機械製圖 -> AutoCAD 電腦繪圖 PC 個人電腦 DOS-Windows 3.1->Windows 95-> Windows xxxxx 程式開發 Basic -> 組合語言(6502->x86) -> C 語言 -> C++ 物件導向  從 C 轉換到 C++ 是一個很大的思維轉換跳躍,因為 物件導向的觀念跟一開始學的程序性開發完全不太一樣  Dos 程式設計到 Windows 程式設計也是, 作業系統從單工變成多工 ,要開發一個視窗應用程式首先要了解 Windows 的 Event 運作原理,還有要處理 windows 的 callback function  多工作業系統的特性還不只這些,以前在單工作業系統沒碰過的行程資訊溝通 ( IPC ) ,多執行緒開發....  Window 程式設計當年 VB 跟 Delphi 還蠻流行的,但是這些東西還在嗎? Windows SDK -> MFC 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轉變,當時看到不少人抱怨 MFC 很難用 MFC 最後也被 .Net 給取代掉 Mac 平台 C 語言 -> C++ ( PowerPlant ) 這部分跟 Windows SDK 到 MFC 是很類似的東西 當年我的主管是很資深的 Mac 程式設計師,他很反對我使用 PowerPlant ,原因跟使用 Windows SDK 轉換到 MFC 不適應的人一樣,封裝了太多的細節 我後來自己用 PowerPlant 在下班時間接了一個數位相機的影像管理程式專案( 日本 Cannon 數位相機 ) ,其實 PowerPlant 是一個很穩定的 framework Mac 作業系統 OS 8/9 -> OS X 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跳躍,從 C/C++ 要改成 Objective C 還要學習 Cocoa framework ,當然 Apple 也有提供過度的解決方案,例如使用 Carbon 來將 OS 8/9 的程式轉換到 OS X ,但是 Carbon 還是暫時的,想要開發出 OS X 風格的 GUI 還是要用 Objective C iOS App 開發   Objective C -> Swift ,這部分 iOS 開發者應...

複利效應 - 偶爾要去做一些你生活正軌以外的事

  有一本書叫複利效應,作者有提到你偶爾要去做一些你生活正軌以外的事 Scott Young 的MIT挑戰就是一個案例 「然而,這都不是我進行MIT挑戰的理由。我原本就樂於當網路作家,這份工作在我挑戰的過程中,給予我經濟上的支柱,之後我也會繼續寫作。我挑戰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想看見更多可能性。完成第一個大型挑戰後的短短幾個月,就有好多新想法在我腦中冒出來。」 摘錄自 超速學習 史考特.楊(Scott H. Young)

Scott Young 的Rapid Learner 這門課程的核心概念來自深度工作力這本書

  不過 Rapid Learner 是以學習為導向,還加了許多關於如何專注,如何具有生產力的內容 Scott Young 的線上課程跟一般的線上課程不太一樣,你現在去他的網站可能看不到購買連結 我也搞不太清楚他背後考量是甚麼 如果你對 Rapid Learner 的方法論感興趣,可以去找深度工作力這本書來看 我昨天稍微翻了一下深度工作力這本書,發現 Scott Young 在講的內容確實跟深度工作力的作者講得很像,因為 Scott Young 自己在課程中有提到,他有參考深度工作力的方法 我最近發現自己也是有點失焦了,所以也打算來實踐 Rapid Learner 跟深度工作力的方法論 在實踐過程除了繼續上 Rapid Learner 也會把深度工作力這本書好好看一看 LN+ ( ( https://bit.ly/3xfV1SW ) 接下來也會把 Rapid Learner 講的學習專案規劃方法給內建到工具裡面,當然這只能是一個自動建立的樣板,有一個系統可以遵循,最後還是要靠自己的紀律按照這個系統去每日執行自己的學習計畫

SEGA R360 ,這台街機我有玩過,現在好像沒這樣的街機了

圖片
  想到有一次當兵放假的時候在台中廣場樓上的一個 SEGA 遊樂場玩了一款模擬空戰的虛擬實境電玩 我講的虛擬實境不是現在要戴一個 VR 眼鏡,而是真的有一個戰鬥機的飛機艙,這個戰鬥機飛機艙是一個 3 度空間機械裝置,所以這個電玩佔了一個很大的空間 坐進去那個戰鬥機飛機艙就像在開 F-14 戰鬥機一樣,裡面有一個操控桿,還有一個螢幕,他會給你一些任務,你除了要把戰鬥機開上天空擊敗戰機, 還要成功降落航空母艦 你在操控那個操控桿,整個飛機艙就會跟著轉動,還蠻好玩的 但是玩一次不便宜,我記得進去玩一次就要 NT100 元,當時看一場電影也不過 NT140 今天在看捍衛戰士 2的時候,我想起了這個SEGA電玩,因為裡面最後一幕是 F-14 迫降航空母艦的畫面 當年這個 SEGA 電玩應該就是啟發自捍衛戰士,我記得裡面的電玩配樂也是捍衛戰士的主題曲 多年後我在一個展覽看到飛行員的訓練裝置,才知道原來這種裝置不是僅僅存在電動玩具,真實的飛行訓練也有使用 對了! 因為當年玩了那個電玩後,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到一間做這種電玩裝置的公司上班,因為我本身是學機械,我也會寫程式 但是這個夢想沒有成真,最後到了一間自動化公司上班,工作內容當然沒那麼有趣,要做自動化前,工程師要先自己先當苦勞 XD

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就是客戶付錢給你,還會跟你說一聲感謝

我在看捍衛戰士2 有這種感覺,感謝這電影團隊跟演員這麼拼命拍出這麼精彩的電影給我們這些中年大叔回味,而且還會有衝動想去操場跑個 5K 伏地挺身做個 100 下

實踐 Scott Young 的 Rapid Learner

圖片
  只要你去看關於如何達成目標的書,裡面都會提到要有做 Week plan 的習慣,這件事我很早以前就知道,但是這個習慣我一直沒養成 前兩周看 Scott Young 的 Rapid Learner,裡面他又提了一次,他的課程裡面還有提供周計畫跟每日計畫的表單樣板,他說除了做周 計畫還要做每日的計畫 所以我就從這周開始執行吧,我下周安排只要上三天上課,然後有兩天的實作,至少要有一個最簡單的 Web application 可以在 Docker 容器中執行,然後可以佈署到另一台 Linux 伺服器 因為我已經測試過我每天能上課的小時數,所以我就可以預測我接下來三天的上課進度,當然還是可以加上去 底下的圖左邊是 udemy 的課程大綱,右邊是 LN+ 產生的筆記資料庫,我自己在這個資料庫又加上了一個 plan 欄位可以讓我做課程的每日計畫 我先自己 run 個幾周看看,如果效果不錯,LN+ ( https://bit.ly/3xfV1SW )( 未來的版本我計畫會加入這個使用情境進去 還好 Notion 的資料表單可以一次選取多個課程做大量編輯,不然一筆一筆去設定日期真是累 對了,其實我一開始有點排斥做這樣的事情,但是我上周聽到 Scott Young 講了一句話,我覺得他打中了我的要害,他提到為什麼會有拖延症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太多,如果可以把這些事情安排到每日的計畫,然後去執行,拖延的症狀就會減緩很多 有一點很重要,你一定要先測試自己每天可以安排的學習時間,例如我自己就是一小時,這是我測試了兩周得到的平均值 讓這個學習計畫貼近事實,才會真正地去實現,也會比較有意義 #rapidlearner LN+ 有內建學習日誌可以協助自己度量每日學習時間 https://softnshare.com/lnplus-activities-view/

觀看捍衛戰士2 的隨想

圖片
  36年前我的夢想是當程式設計師,36年後我還能在前線寫程式的興奮感不會輸給59歲開戰鬥機的阿湯哥 要如何評論捍衛戰士2? 這應該是拍給中年大叔看的勵志電影 還有未完成的夢想? 中年大叔還可以再戰10年 捍衛戰士 36 年前爆紅後發生了甚麼影響力? 片中男女主角的造型變成許多亞洲明星模仿的對象,男明星大概都會穿個飛行外套,然後帶個墨鏡,女明星的髮型則留的跟女主角一樣 還有台灣跟香港也拍了類似的電影 XD 這個年代應該很少發生這種事了 這次捍衛戰士 2 帶來的影響力會是什麼? 我猜大概就是引起一波中年大叔的健身熱潮,我的塗鴉牆已經開始出現很多健身的廣告

[烹飪學習筆記]【 第一次炒泡麵就上手 】

圖片
我為這個烹飪教學影片寫的  notion 筆記  , 如果你有 notion 帳號可以把這個筆記複製到你的 notion ,你也可以在手機上安裝 Notion app (iOS/Android 都有支援) 然後在手機上觀看 我是透過 LN+ 的輔助來寫這個烹飪筆記 ,有興趣可以參考 這篇文章介紹 如何用 e-mai 訂閱我的 blog